东华三院

Media Centre

东华三院赛马会耆青艺坊
艺术探「房」活动成效评估研究发布会

认知障碍症是长者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全球约有4,700多万人患有认知障碍症。食物及衞生局于2017年发表的「精神健康检讨报告」中提及,学术界和服务提供者进行了多项研究,估计香港的认知障碍症患者达10万人,并有上升的趋势。

东华三院赛马会耆青艺坊为支援认知障碍症患者及其家人,于2017年推行『艺术探「房」』活动,安排已接受培训的青少年志愿者及成人导师志愿者,定期探访有外出困难的认知障碍症长者及其照顾者,与他们在家中进行结合「跨代共融」和「艺术」的创作活动。为进一步了解活动对认知障碍症长者和照顾者的成效,以及对青少年志愿者的影响,东华三院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燕雯博士合作,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初进行『艺术探「房」』活动成效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曾接受介入服务的认知障碍症长者及照顾者的生活质素有显著提升,除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绪和青少年的关爱外,亦有其它得著,例如家属反映患者渐渐记得事情,以及增加参予活动和社交的动力。研究亦显示,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志愿者对认知障碍症有更立体和全面的认识,包括了解认知障碍症对长者生活和自理能力所带来的限制、认识患病长者拥有的能力及可发挥其能力的地方、与患病长者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提升长者参予活动的方法等。部份青少年志愿者更表示,参与活动有助改善他们与年长家人的相处和沟通。

活动参加者陈婆婆的女儿分享道,陈婆婆性格文静,不习惯群体活动,平日多留在家中。参与活动后,陈婆婆开始享受群体艺术活动,亦尝试主动和青少年闲谈。陈小姐更指出,活动让她重新认识陈婆婆在艺术创作上的能力和喜好。

从未接触过认知障碍症长者的青少年志愿者袁同学表示,活动让她看到认知障碍症长者正面和可爱的一面,例如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会忘记规则,但仍然努力尝试,继续玩游戏。

是次研究证明,结合「跨代共融」和「艺术」的创作活动,是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案,有助提升大众关顾认知障碍症。东华三院会继续推展更多不同的共融艺术活动,更会开展专业同工的培训、编写工具书和制作艺术创作套装等,期望集结业界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进一步推广「长幼共融艺术」,让更多认知障碍症患者及家属受惠;并为认知障碍症长者及其照顾者建立一个关怀和支持的社区。

「耆青艺坊」位处沙田石门京瑞广场一期,中心总面积约1,000平方尺,邻近港铁石门站,交通便利。「耆青艺坊」透过艺术创作突破传统服务只局限单一服务对象及地域的限制,混合外展与中心为本的服务模式,在全港不同地区推广长幼共融艺术,支援认知障碍症长者及护老者。服务内容包括艺术工作坊/小组、志愿者训练及服务;另会针对患有轻度至中度认知障碍症长者及其护老者提供个案服务,按个案需要设计治疗小组。此外,中心亦会在社区推广长幼共融艺术活动、教育讲座、艺术展览,以及定期举办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培训,与业界分享长幼共融艺术的经验及介入模式。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3596 7808,或浏览网页jciac.tungwahcsd.org。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百多年,东华三院的医疗、教育及社会服务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339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34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57个教育服务单位、241个安老、儿童及青少年、复康及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单位,以及2个肩负守护和保育本地历史文化重任的服务单位,分别为东华三院文物馆和东华三院何超蕸档案及文物中心,负责宣扬东华三院历史、修复和保存机构档案等工作,藉此推动保护文化遗产。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485 联系东华三院企业传讯处

 

东华三院举行艺术探「房」活动成效评估研究发布会,由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燕雯博士分享研究结果。

东华三院举行艺术探「房」活动成效评估研究发布会,由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燕雯博士分享研究结果。

东华三院署理社会服务总主任梁碧琼女士(右)颁发纪念品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燕雯博士(左)。

东华三院署理社会服务总主任梁碧琼女士(右)颁发纪念品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燕雯博士(左)。

东华三院赛马会耆青艺坊的成人志愿者、照顾者及青少年志愿者(左二至左五)分享参与艺术探「房」活动的感受。

东华三院赛马会耆青艺坊的成人志愿者、照顾者及青少年志愿者(左二至左五)分享参与艺术探「房」活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