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 Wah Investigates About Anxiety among Ju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从家长及教师角度探讨香港学童焦虑研究发布会
调查显示 学童焦虑比例较海外高
东华三院学生辅导服务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携手合作,于本年一月至六月期间,在全港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从家长及教师角度探讨初小学童(小一至小三)不寻常的焦虑特质及患病率,以及识别儿童焦虑的保护及危机因素。是次研究分别收到二百三十五份由初小学生的家长填写及八十五份班主任填写的问卷。研究发布会于九月十四日假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并由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黄富强教授、郭黎玉晶副教授及东华三院学生辅导服务督导主任万家伟先生分享研究结果。
在三百二十份问卷中,结果显示有接近一成二学童的焦虑水平高于正常,比例较海外同龄儿童为高;而且男生受到焦虑情绪影响的比例亦较女生高,有一成四男生的焦虑水平高于正常,而女生则有百分之九。此外,约有百分之八的学童患有轻度至中度的抑郁情绪病。
家长及教师问卷所得的研究结果相约,整体而言,在两类问卷中同样发现有约二成四的学童及约一成七的学童分别在「分离焦虑」及「社交恐惧」程度被评为高于正常水平,显示两者均普遍存在于初小学童身上。不过,两类问卷中有三项研究结果较为不同。在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童被评其「特定性恐惧」水平偏高,而教师问卷则只有百分之二十七;在「广泛性焦虑」中,教师问卷得出有四成七学童高于正常水平,而家长问卷则只有百分之零点七;另外,教师问卷亦显示约一成八的学童有较高水平的惊恐/广场恐惧,而家长问卷则不足一成。
就教师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歧,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黄富强教授指出学校环境可能较容易促使学童产生广泛焦虑及惊恐;而特定性恐惧(如怕黑或昆虫)的差别,可能是基于家长较教师更了解学童的性格。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的「控制」及对「道德与宗教的重视」,亦是令儿童焦虑的危机因素。黄教授认为,父母对子女的过份控制,或对是非对错的过份执著,会使儿童产生焦虑的情绪。此外,缺乏「学习成就的自我胜任感」及孩子们未能在家中表达自己感受均会增加男生发展焦虑情绪的机会;女生的情绪更较为敏感,父母对她们的控制越强烈会越容易让女生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反感。
相反,「主观快乐」、「学习成就的自我胜任感」及家庭的「休闲娱乐取向」,皆是儿童焦虑的保护因素。换言之,教导儿童如何保持快乐的心境,如何于学习上取得自我胜任感,以及家庭中定期举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都有助儿童避免发展焦虑情绪。故此,黄教授认为,社会应该重视「工作-家庭」平衡,让家长有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
东华三院学生辅导服务督导主任万家伟先生指出,家庭环境与儿童焦虑是息息相关的,父母应在家庭中建立和睦团结的环境、并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多参与课外或休闲娱乐活动;家长亦应减少对子女过份控制及避免过份执著对与错,以减低儿童产生焦虑的风险。而学校方面,应与家长携手合作,为学童制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正面的人际关系和多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均有助减低出现分离焦虑及社交恐惧的机会。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郭黎玉晶副教授建议,家长与教师亦可发掘学童的性格强项,培养正面情绪,透过多赞赏、少批评及订定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童在学习成就方面的自我胜任感,让学童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百多年,东华的医疗、教育及社会服务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264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27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51个教育服务单位及180个社会服务单位,涵盖安老、儿童及青少年、复康及公共服务;另东华三院文物馆负责宣扬东华历史、修复和保存机构档案以推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482与东华三院企业传讯处联系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博士(右)与大家分享如何辨识及协助学童出现焦虑表征,并由东华三院社会服务总主任姚子梁先生颁发纪念品。
东华三院学生辅导服务督导主任万家伟先生与大家分享从研究结果看服务方向及研究展望,并介绍了由东华三院学生辅导服务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共同设计的「奔向晴TEEN」亲子小组,希望透过活动提升家长及孩子的正面情绪,辨识及改变负面思想。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黄富强教授在香港学童焦虑研究发布会上与大家分享研究背景、理念及发布研究结果。
廖太(中)及梁太(左)与大家分享当子女面对焦虑时如何协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经验。
个案分享
家长(一):梁太
梁太有两名儿子,现时分别就读小六及小四;幼子比较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在社交场合会显得紧张,而且在黑暗的环境会感到焦虑及不安。梁太初时认为幼子只是较一般的小朋友怕事及文静,但参加家长小组后,梁太及小朋友认识到焦虑表征,如身体反应及不合理思想等。小朋友亦曾经在学生小组内分享他在黑暗的环境会感到不安(怕黑);在晚上的时候不敢独自睡觉的他,曾经走到母亲房间拍门,要求家长陪伴,才能入睡。
工作人员在小组活动中与小朋友一同分析心理状态,例如为何在黑暗的环境会让小朋友感到很惊慌、紧张及害怕,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环境会有鬼怪。因此,在小组活动中,小朋友能够分析自己可能遇到思想陷阱,并以正面的方式面对心中的「灾难怪」。
此外,家长分享透过学生小组及家长小组,了解到更多焦虑的征状,懂得以更多不同的方法向子女解说,并引导他们学习去放松及面对担心的事情。梁太分享幼子以往害怕单独如厕,每次亦需要家长陪同。经过辅导后,其子比以往懂得克服令他感到焦虑的情况,例如现时能独自如厕,家人只要站在洗手间外便可。此外,梁太幼子睡觉时亦不需要母亲陪伴,逐渐减少生活上对母亲的依赖,加强了独立性。
家长(二):廖太
廖太有两名子女,女儿念中学,儿子则就读小学三年级,儿子表达能力很高,内容很丰富,但亦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所以对自我的要求很高,而且在紧张的情况下,他会不自觉地出现咬手指的情况,令家长感到很担心。其后,透过小组活动认识到勇气精灵,透过卡通形象式归类不合理思想,如黑白兽等。
廖太儿子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够把焦虑的情况具体化,如能说出在公开演说中,会出现不安的情绪及担心自己的表现,而且出现心跳加快、手震及脚震的身体反应。家长认为学生小组及手册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避免过分抽象,懂得联系生活中类似想法,具体分析自己在事件中引起的负面思想,学习如何以较合理的方式面对及克服。
家长有时候亦会对小朋友过分关注,担心灾难化的事件发生,例如当小朋友迟了回家,便担心有意外发生;家长在小组中亦学习到如何合理地分析个人思想与现实的情况,正面地面对焦虑的情绪,从而主动观察子女是否有焦虑情绪,减少对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