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5月号
- 从东华三院文物馆 看机构文化保育发展
1870年3月30日,香港立法局制订《华人医院则例》(《倡建东华医院总例》),规定东华医院以中医中药免费治疗贫病华人。这是香港首个获得政府拨地支持和具备西方法理基础的民间机构,由一个总局管理。东华医院的华人领袖很快成为港英政府与清政府的桥梁,他们也是港英政府与民间沟通的媒介,兼办很多慈善工作。经过悠长的岁月,东华三院今年庆祝成立一百四十周年,现时服务单位超过二百二十个,员工超过一万人,近年经常性开支每年达四十九亿元。
很多人说,从一个机构的过去,可以想见它的将来。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机构,都会视其日积月累的文化内涵为最宝贵的资产。东华三院的服务和工作,涉及广大市民的生、老、病、死和教育各个环节,个中的人文故事,承载着香港人丰富的集体回忆。
1990年代,香港准备回归祖国,市民对香港历史的兴趣慢慢提升。1993年,成立于1970年的东华三院文物馆对外开放,由于储存的历史文献达四千三百项(最早的为1873年的东华医院征信录,类似今天的年报),虽然年份时有断续,但其反映的民间情况既深且广,瞬间便引起研究人员注意。

随着东华内部和外界对东华档案的兴趣和需求增加,东华三院于2000年新世纪及新一千年开始,加强开发机构历史的工作。适值东华三院庆祝成立一百三十周年,特别推出文物征集计划,同时出版《东华三院一百三十年》书册。当年举办的文物展览开幕典礼广邀东华三院的主席总理、政府官员、学者、参与「欢乐满东华」筹款活动的屋邨屋苑代表,以及文物捐赠者参加,引起很大的回响,传播媒介对东华三院的发展与香港历史的关系深感兴趣。其后,东华三院积极参与政府、文博界、学术界及香港档案学会的活动,就开发和推广东华历史拓展关系网络,很快东华三院文物馆便成为一个滙聚多学科、多专业的全方位香港史基地。


2005年,东华三院庆祝成立一百三十五周年,决定为各界人士提供更多本地史资料及向下一代推广社会核心价值──慈善和关爱精神。东华三院委托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展开一项历史研究计划,由该中心名誉副教授冼玉仪博士及资深历史研究学者刘润和博士编成《益善行道 — 东华三院一百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题文集》。这是由坊间出版机构与东华合作的第一本机构历史专著,极具参考价值。

同年,东华三院又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合作进行口述历史计划,至2009年3月完成时共搜集约一百位与东华相关人士的口述历史故事,受访者包括前任主席、已退休或届退休年龄的不同职级资深员工、属校毕业或肄业学生、热心参与东华筹款的社区人士等,以补充馆藏文字档案的不足。东华三院的历史内涵丰富,储存的档案渗透了香港、中国、以至世界华人社会的历史。东华于2006年初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合作,将东华的档案资料内逾千项与东华慈善事业现代化、原籍安葬和殓葬服务、制度完善化及服务转型有关和具代表性的东华档案编纂成五册书籍,2010年3月全部完成。
东华三院的历史,是认识和研究本地史的最重要材料。2007年本院邀得前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暨本地史专家丁新豹博士编著,以故事形式描划出一个慈善机构在殖民地社会裏独特的发展历程。丁博士三年的笔耕,为东华完成第二本机构专著《善与人同︰与香港同步成长的东华三院(1870-1997)》,成为东华三院庆祝一百四十周年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配合学校推行新高中通识教育课程,让老师和同学可利用东华三院文物馆的资源作为课室以外的教育平台,文物馆特别利用馆藏的文物和档案,并参考新高中课程的通识教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等科目的课程指引,为本地老师和中学生制订「东华三院与香港的历史及发展」资料套,让中学生透过研习东华历史,了解东华在香港发展史上担当的重要角色。
由于保留东华三院的历史文化对保留香港的历史文化至为重要,东华三院董事局决定于2010年4月1日成立档案及历史文化办公室,以便加强对东华历史文化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本院期望透过新办公室的成立,提升机构的社会地位、企业形象及持份者的归属感。东华三院文物馆的员工队伍现已并入新办公室。透过细水长流的文化保育工作,办公室会彰显东华三院向祖国和世界推广慈善精神的重要角色。相信东华三院于2015年庆祝一百四十五周年时,文化保育的成果定会在国家以至世界文化遗产占一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