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11月号
- 新颁布法定古迹 东华三院文物馆及文武庙
发展局于11月12日宣布,古物事务监督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本院属下位于油麻地广华医院内的东华三院文物馆及上环的文武庙列为法定古迹。
文物馆

东华三院文物馆早于1911年落成,并于1992年获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文物馆前身是广华医院大堂,当时只有一层高,后来由于对病房的需求不断增加,便于1919年在左右偏厅加建阁楼,成为两层高的建筑物。其后广华医院于1958年进行庞大重建工程,只保留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大堂;及至1970年东华庆祝一百周年,将大堂命名为「东华三院文物馆」,用以展示东华的历史文物和收藏珍贵文献。
文物馆糅合中西方的建筑特色。馆内的祠堂布局和建筑物正面的中式装饰,清楚展现中式建筑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图案,以及外廊的梁架和驼峰,均是精致的木刻。金字屋顶铺有绿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于1991年,乃仿照1910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筑元素主要见于建筑物的侧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圆窗和连拱顶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内通往展览厅的四道拱门设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顶由传统的中式桁条和梁架结构支撑,偏厅则采用了双柱桁架。
文武庙

位于上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约于1847年至1862年期间落成,并于1994年获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文武庙由华人富商所建,当时不仅是供奉文、武二帝的地方,也是华人议事及仲裁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反映昔日香港华人社会的组织和宗教习俗。1908年香港政府颁布《文武庙条例》,把文武庙及其所属庙产拨交东华医院管理;1958年,政府修订有关条例,订明文武庙庙宇及尝产收益,除用于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庙宇及扩建尝产外,亦用以开办学校教育华人子弟、资助香港华人慈善事业及扩充东华三院发展医疗服务。
文武庙属典型传统中式民间建筑,饰有精致的陶塑,花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画,尽显精湛的传统工艺技术。文武庙为庙宇组群,由文武庙、列圣宫和公所三幢建筑物组成。文武庙主要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圣宫则用作供奉诸神列圣,公所为区内华人议事及排难解纷的场所。三幢建筑物以两条小巷分隔。文武庙为两进三开间建筑,正门外面有两座花岗石鼓台,前进置有档中。庙宇按照传统中式建筑布局设计,后进较前进高出几级,设有供奉诸神的神龛。两进之间的天井已为重檐歇山顶覆盖,屋顶由天井四角的花岗石柱支撑,两侧为卷棚顶的厢房。位于文武庙左侧的列圣宫原为三进两院式建筑,其后两个天井加筑钢架屋面。公所为简单的一进式建筑,其花岗石门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筑年份,甚具历史价值。

秋祭
东华三院董事局每年也会按照传统,于文武庙举行隆重的秋祭仪式,酬谢文武二帝,同时为本港市民祈福。今年的秋祭典礼于11月1日举行。典礼邀得东华三院己酉年主席黎时暖太平绅士主祭,应届东华三院主席梁定宇先生暨全体总理陪祭,东华三院乙卯年主席江永安太平绅士宣读祝文及东华三院顾问局成员暨东华三院辛巳年主席周振基博士SBS太平绅士出任司仪。该祭典秉承中国文化传统,并具深远意义,除东华董事局成员外,还有多国领事、官绅名流及不少市民前来观礼。
中国以农立国,自古以来,每逢秋季百穀丰收之际,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以庆祝收成及酬谢神恩。东华一向尊重中国固有礼教及文化传统,因此东华至今仍秉承传统习俗,每年举行奉祀文武二帝秋祭典礼,为本港市民祈福消灾。为表示对祭典的尊重,主礼嘉宾及东华董事局成员均依照传统穿上长袍玄褂行礼,仪式庄严隆重,进行的祭礼包括降神礼、初献礼、恭读祝礼、亚献礼、三献礼、望燎礼及辞神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