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 7月号
- 关注华人长者 灵性健康制订全球首个「华人长者灵性量表」
灵性健康,是一种懂得欣赏及肯定自己的过去,积极活好现在、妥善安排将来日子的一种超脱能力和态度。研究发现,长者如能从「自我」、「家人」、「朋友」、「他人」及「环境」的互动中建立和谐关系,便会提升这种能力和态度,领略个人的生命意义、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得到灵性满足。
本院社会服务科一直致力为安老院舍及社区内的长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帮助长者达致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及老有所属。为探究香港及上海的长者对「灵性」的概念及其在长者生命中所发挥的角色,东华特别委托香港大学社会行政及社会工作学系楼玮群博士进行一项名为「探讨及提升香港与上海长者灵性研究」计划,并邀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合作研究,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石丹理教授担任研究顾问。
![]() |
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梁智鸿医(左六)、张佐华主席(左五)及一众嘉宾主持开幕仪式。
确立华人长者的灵性概念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包括与上海及香港的长者、照顾者及职员进行访谈,并举行专家会议。研究结果显示华人长者的灵性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化(集中于关系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含有甚少宗教因素。长者可从「自我」、「家人」、「朋友」、「他人」及「环境」的互动中建立和谐关系,体现个人的生命意义、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其中长者与家庭的关系是提升长者灵性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不依靠社会援助生活」、「自评健康情况好」、和「不常常感到孤单」的长者,能体验较高的灵性健康水平。
![]() |
施伯伯分享如何活得快乐,达致灵性健康。
上海长者的灵性健康整体上较香港长者为佳
根据上海及香港研究资料的比较,上海长者的灵性健康整体上较香港长者为佳。虽然香港的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与上海相似,甚至更佳,但上海有较全面及稳定的长者社会福利政策,如养老金及充足的场地让长者进行文化康乐活动,反映经济及社会环境与灵性健康有正向的关系,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确能加强长者的灵性健康。
![]() |
(左起)东华三院社会服务科安老服务部徐李健明主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楼玮群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石丹理教授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于发布会上。
制订「华人长者灵性量表」
东华三院与专家小组于一百零二个项目中,评核出最能代表华人长者灵性指标的项目,经过两次的问卷评分及专家小组会议,最后得出最能代表华人长者灵性的九十九个项目,制订全球首个「华人长者灵性量表」,用作量度长者灵性的满足感,以验证华人长者灵性健康的过程模式。
本院同时公布十个帮助长者关注自我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的「老有所乐」秘诀,及「十件子女可以为父母做的事」,鼓励子女尝试及实践,关注长者灵性健康,一同为长者缔造幸福晚年,让他们拥有富尊严和有意义的优质健康生活。
目前的老龄政策和社会服务,对长者灵性方面的关注,无论在概念、评估及服务等范畴都非常匮乏。现时的灵性服务,较着重以西方的灵性理念及文化作为介入策略,而对于华人文化背景,如集体化、互相依存的社会关系,以及多宗教性的背景则未有提及,因此业界在为华人长者提供服务时,未必能切合他们的需要。「华人长者灵性量表」将有助业界加强长者对灵性健康的关注,并有助中、港政府厘订提升长者灵性健康的支援服务和政策。
影响长者灵性健康的七大主要因素
微观层面(和谐的关系) |
关心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健康 |
良好的家庭关系 |
互助的社交网络 |
积极顺应环境的改变 |
宏观层面(敬老爱老的社会气氛) |
完善的健康服务 |
充足的社会活动机会 |
良好的收入保障 |
![]() |
资深媒体人邓蔼霖女士(中)及演艺人廖安丽女士(左)于会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