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 10月号
- 默『笔』作声 — 与你同行 性暴力幸存者艺术作品展 见证创伤治疗的心路历程
许多性暴力受害人面对巨大的创伤,都会有很复杂的负面情绪,但却无法透过言语或文字来表达及宣泄,他们甚至会因为「羞于啓齿」而选择压抑情绪、默不作声、自我孤立。
东华三院芷若园首次举办「默『笔』作声 — 与你同行」艺术作品展,让公众人士更关注性暴力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创伤,亦希望藉此促进服务团体之间的交流。艺术作品展以「默『笔』作声」为题,比喻性暴力受害人不应默不作声、自我孤立,过着灰暗的人生;反之,他们的内心应怀有巨大的勇气,以笔剖白心声,并为新生命划出色彩。
东华三院芷若园自2007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为性暴力幸存者、面对家庭暴力或其它家庭危机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全面的危机介入及支援服务。过去四年,芷若园接触超过三千五百人次的性暴力受害人,为受害人提供二十四小时危机处理、实时外展和陪同服务、短期住宿,个案跟进、小组治疗等相关服务,协助他们及其家人复元,提升自信,并走出创伤的阴霾。
![]() |
社会福利署助理署长(家庭及儿童福利)王嘉頴女士(右二)联同社会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烱强总理(左三)、年轻歌手胡琳(左二)主持闭幕仪式,并向性暴力受害人送上爱心及祝福。
提升社会大众对性暴力的认识及关注
「性」于传统的华人社会一直是个禁忌,更遑论「性暴力」这类敏感的题材。事实上,社会大众对于性暴力仍然存在不少迷思,对性暴力受害人的困扰及需要更缺乏认识,以致直接或间接影响受害人反抗性暴力的意识及求助的意慾。根据香港警务处的资料,性罪行数字于过去五年持续上升,当中2010年强奸案的数字比2005年上升了13.1%,非礼案的升幅更高达27.5%。然而,绝大部分受害人都没有主动向社福机构求助,情况令人忧虑。
何谓性暴力?其实,性暴力不一定涉及暴力行为,只要未经当事人同意而与当事人进行性行为或令当事人接触到这类行为,便称为「性暴力」。为提升社会大众对性暴力问题的认识、关注性暴力受害人的需要,以及进一步鼓励隐藏的受害人及早求助,芷若园于8月15至21日期间于香港文化中心举办「默『笔』作声 — 与你同行」性暴力幸存者艺术作品展,展现多位性暴力受害人在辅导过程中于不同阶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让巿民具体理解和感受受害人的复元历程。展览适合不同年龄的人士欣赏,中心亦鼓励家长带同子女一起参观,藉这机会教导小朋友认识性暴力的议题及灌输预防性暴力的知识。
![]() |
香港手语歌舞团表演手语舞蹈,鼓励性暴力受害人勇敢面对创伤。
![]() |
年轻歌手胡琳出席支持艺术作品展。
艺术手法有助疏导幸存者的情绪
性暴力对受害人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均会造成巨大的创伤,出现惊恐、羞耻、抑郁、自责、愤怒、自信心低落等复杂及负面的情绪;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容易对人产生不信任,甚至自我退缩、抽离。这些情绪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及宣泄,所以许多受害人都选择压抑情绪及拖延求助。为了帮助性暴力受害人表达内心的感受,芷若园社工在辅导过程中,会运用艺术手法协助他们面对及疏导自己的情绪。
艺术能冲破语言限制,透过画作、面谱、石春、泥胶、T恤、木制品等艺术工具,让受害人在一个安全及自由的空间抒发情绪。
展览共分为「风暴」、「呐喊」及「重生」三个主题,展示性暴力「受害人」蜕变为「幸存者」的心路历程。
「风暴」:寓意性暴力的创伤把受害人深深卷入狂风暴雨的漩涡中,以致生命顿时变得混乱、恐惧、无助及痛苦。
「呐喊」:表达性暴力受害人在辅导歴程中的情绪宣泄,而每一次的呐喊均让其接触、释放、整理及治疗创伤。
「重生」:见证性暴力受害人接受辅导后蜕变为幸存者,不单走出创伤的阴霾,更提升自信、自爱,重建新的生命。
风暴
作品「沉重的木头」: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性侵犯,没有丝毫的力气对抗,走不动,因为双脚好像被千千万万的树根缠绕着,而下半身仿如一尊木头,冰冷而沉重。
作者想改变,但却没有力气离开这个困局,走不出漩涡……
![]() |
呐喊
作品「伪装」:每当作者遇困难时,总希望用面谱覆盖自己真实的一面,假装自己与其它人一样。不同颜色的花图案表示在不同场合便装出不同模样的自己;而每个花图案上都留有白色的空间,这是因为作者希望留有属于自己的特质。
![]() |
重生
作品「悠然自得」:作者期望未来的生活好像回归大自然一样,虽然简单,但必会十分充实。
![]() |
服务承诺
无论受害人当时身处何地,只要有需要,社工就会尽早与受害人接触,提供实时危机介入及支援。性暴力的创伤虽然大,但只要受害人相信自己,鼓起勇气求助、正面处理创伤、再加上亲友及不同专业人士的帮助,一定可以过渡危机、身心复元。
东华三院芷若园
24小时危机热线:18281
支援性暴力受害人服务 网上辅导:http://18281.tungwahcs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