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三院委托香港及上海学者分析华人长者灵性健康制订全球首个「华人长者灵性量表」提供适切服务
香港社会正面对人口老化的问题,预计约于二0三0年,六十五岁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将上升至27%。要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优质的健康生活是重要前提。根据世界衞生组织的定义,优质的健康生活包括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四方面的满足感,其中灵性的概念展现于个人生命的目的及意义,当长者能够体现个人的生命意义、存在目的和价值,便会感到快乐和达致「灵性健康」。
然而,目前的老龄政策和社会服务,对长者灵性方面的关注,无论在概念、评估及服务等范畴都非常匮乏。现时的灵性服务,较着重以西方的灵性理念及文化作为介入策略,而对于华人文化背景,如集体化、互相依存的社会关系,以及多宗教性的背景则未有提及,因此业界在为华人长者提供服务时,未必能切合他们的需要。
为探究华人地区的长者对「灵性健康」的认识和经验,东华三院委托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楼玮群博士,并邀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终生教授合作,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石丹理教授担任研究顾问,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探讨及提升香港与上海长者灵性」研究,访问825位香港及上海的长者,了解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及是否活得快乐。
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及上海的长者感到快乐与否,主要取决于他们能否从「自我」、「家人」、「朋友」、「他人」及「环境」的互动中建立和谐关系(表一),当中长者与家庭关系是提升长者灵性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不依靠社会援助生活」、「自评健康情况好」、和「不常常感到孤单」的长者,较能体验较高的灵性健康水平(表二)。
在完成第一阶段研究后,东华三院与专家小组于102项目中,评核出最能代表华人长者灵性指标的项目,经过两次的问卷评分及专家小组会议,最后得出最能代表华人长者灵性的99个项目,制订全球首个「华人长者灵性量表」,用作量度长者灵性的满足感,以验证华人长者灵性健康的过程模式。「华人长者灵性量表」将有助业界加强长者对灵性健康的关注,并有助中港政府厘订提升长者灵性健康的支援服务和政策。
东华三院同时公布十个「老有所乐」秘诀及「十件子女可以为父母做的事」,让公众更关注长者灵性健康,一同为长者缔造幸福晚年,让他们拥有富尊严而又有意义的优质健康生活。
表二:影响长者灵性健康的七大主要因素
微观层面(和谐的关系) | |
1 | 关心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健康 |
2 | 良好的家庭关系 |
3 | 互助的社交网络 |
4 | 积极顺应环境的改变 |
宏观层面(敬老爱老的社会气氛) | |
5 | 完善的健康服务 |
6 | 丰富的社会活动机会 |
7 | 良好的收入保障 |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百多年,东华的医疗、教育及社会服务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232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23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52个教育服务单位及151个社会服务单位,涵盖安老、儿童及青少年、复康及公共服务;另东华三院文物馆负责宣扬东华历史、修复和保存机构档案以推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643与东华三院圆满人生服务经理霍瑞贤小姐或
2859 7482与东华三院助理企业传讯主任江晓晴小姐联系。
主礼嘉宾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梁智鸿医生(左六)、东华三院张佐华主席(左五)及一众嘉宾为东华三院「幸福晚年:探讨及提升香港与上海长者灵性研究新闻发布暨研讨会」主持开幕仪式。
(左起) 东华三院社会服务科安老服务部徐李健明社服主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楼玮群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石丹理教授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于发布会上。
资深媒体人邓蔼霖女士(左二)及演艺人廖安丽女士(左一)于会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