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三院志趣三投青年艺术创作中心「情牵柴湾」分享会「八、九十后」连系街坊细味老店情怀
近日社会上不断有声音批评大财团扼杀小商户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不少港人都对老舖、小店有情意结,即使属于八、九十后的青少年也不例外。一群被社会卷标为「三低」——低学历、低收入、低动机的青少年,接受东华三院「志趣三投青年艺术创作中心」的摄影及平面设计培训后,出版了名为「情牵柴湾」的年历。他们把自己日常光顾小商户的生活经验集结起来,并通过文字、插画表达出被大财团柯断的社区中,小商户挣扎求存的感人故事。
为了让更多市民认识柴湾社区及宣传社区资本概念,让柴湾成为一个跨代、跨界别关爱的社区,东华三院于四月二十九日举办「情牵柴湾」分享会。主礼嘉宾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杨家声主席认为青少年以自己长大的地方「柴湾」作为主题,透过认识社区内已有三十年或以上历史的茶餐厅、士多、杂货店来解构柴湾的历史,为建立和谐社区及编织互助网络踏出了第一步。
当日,「志趣三投」计划学员Joe分享他的故事。来自综援家庭、会考零分的Joe曾当过文员助理,但后来觉得工作没有挑战性而决定辞职。Joe参加「志趣三投」计划时中心正值进行数个拍摄计划;志愿当编剧及自小喜爱幻想的Joe提出希望可参与拍摄工作,于是中心安排了导演邓子明成为Joe的生命导师,不时带他外出工作实习,还教他拍摄短片;而Joe第一次拍摄的短片竟于短片比赛中获得学生组亚军,期后再拍摄的短片亦屡次获奖,大大提升他的自信心。他在参与是次《情牵柴湾》年历的采访期间,亦开始关心社会及思考社会问题。
分享会当日同时举行了「情牵柴湾」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透过谷歌地图(Google Map)以柴湾港铁站为起点,带领大家走遍柴湾,寻找老店。现在市民可以从手机应用程序在线发布平台或以QR码下载该程式。此外,「情牵柴湾」暨学员作品展览将于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五日假柴湾青年广场的Y-展览平台举行。
东华三院志趣三投青年艺术创作中心得到劳工及福利局的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与劳工处合办的「新扎创奇『职』」计划」的资助,为十五至廿四岁、学历于副学位以下的离校青少年提供免费设计及摄影课程、生命导师和在职培训的机会。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百多年,东华的医疗、教育及社会服务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247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25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51个教育服务单位及165个社会服务单位,涵盖安老、儿童及青少年、复康及公共服务;另东华三院文物馆负责宣扬东华历史、修复和保存机构档案以推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857与东华三院企业传讯处联系。
民政事务总署东区民政事务处筲箕湾联系组主管陈豪勋 (左一)、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主席杨家声 (中)、东区区议会社区建设及服务委员会主席洪连杉 (右二)及嘉宾为「情牵柴湾」手机应用程式主持启动仪式。
嘉宾与东华三院志趣三投计划的学员、生命导师及计划团队合照。
学员于「情牵柴湾」分享会上在主持著名足球评述员李德能(右三)的带领下分享他们在参与计划后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