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三院

Media Centre

东华三院回应2024年施政报告
协力政府改革求变 勇于创新为民谋幸福

(香港,2024年10月18日)东华三院董事局就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发表了第三份《施政报告》中,在医疗衞生、教育、安老、儿童及青少年发展、房屋,以及历史文化保育等方面针对性制定政策及增拨资源表示欢迎和支持。东华三院会密切关注政府有关政策的详情及发展,并以惠民生为本,以勇于创新为要,积极配合政府改革求变,切实发展改善民生的服务与支援,同心同行建设香港更好的未来。

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回应:「东华三院十分支持施政报告中坚守『做实事、做成事』的工作方针,带领香港改革求变,构建改善民生的施政蓝图。在医疗方面,本院欣悉政府将全方位推进基层医疗发展,本院将全力支持建设地区康健中心及政府集成妇女及长者健康的工作,促进巿民健康,而本院作为中西医协作服务的先行者,欢迎施政报告提出扩展中西医协作服务至更多优势病种,并逐步推展『癌症治疗』至所有医院联网。在教育方面,本院积极在属校推展国民教育及中华文化教育,并与国内学校缔结成姊妹校,更于过去两年均积极参与『心系家国』系列活动,今年亦应教育局邀请继续合办『心系家国3.0』活动。本院近年经常举办『一带一路』访问交流团,曾经带领学生到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萨克斯坦斯坦,以及我国新疆等地,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在社会服务方面,本院支持政府计划明年新增3个社区客厅,进一步扩大受惠人数及人次。由本院营运的土瓜湾社区客厅项目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为现时全港最大的社区客厅,每年为600户九龙城区劏房户提供额外生活空间,现时的会员对社区客厅的设施及服务反应十分正面。如果将来有机会,本院非常乐意支持政府及营运更多社区客厅。本院十分支持政府继续深化一系列支援跨境养老的措施,本院建议政府考虑制定特别措施去协助有兴趣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营运者,能更易于大湾区设立合符资格的安老院,包括顺利通过所需的行政关卡,例如取得所需许可和认证、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与内地当地政府机构和相关机构联系等。在房屋方面,本院正落力筹备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的前期预备工作,计划于明年第一季落成;本院亦支持政府继续推出其它「简约公屋」项目,并提供搬迁援助及查询平台,以便利更多居于不适切居所的基层家庭,带来实时改善,减少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本院兴建及营运属下的两个过渡性房屋项目,分别位于启德的『启德‧东寓』及位于马鞍山的『乐和‧东寓』现正接收申请,已于今年1月陆续入伙,提供955个单位,而位于元朗流浮山的过渡性房屋亦预计于2024年第3季竣工,预计将可另外提供约1,233个单位,协助解决香港居所问题,让市民安居乐业。」

【附件】

就《施政报告》中个别的政策措施,本院的回应详列如下。

 

 相关范畴  回应
医疗衞生
  • 本院欣悉政府将全方位推进基层医疗发展,促进巿民健康和加强疾病预防,本院将全力支持建设地区康健中心及政府集成妇女及长者健康的工作。
  • 本院欢迎政府扩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的范围至血脂检查,属下的医疗单位会积极支持和配合,透过公私营合作模式,市民可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
  • 本院属下妇女健康普查部会积极支持即将开展的第二阶段乳癌筛查先导计划,为高风险妇女提供乳癌筛查。属下各医疗单位亦会全力支持政府的肺癌筛查策略研究,积极参与政府的乙型肝炎筛查资助计划,为较高风险群组提供乙型肝炎筛查及管理,防治肝癌。
  • 本院亦会积极配合政府推出的社区药房计划、青少年护齿治理先导计划及社区牙科支援计划,为巿民提供支援,以及为特定社群人士提供便捷的牙科服务。
  • 为确保香港医疗系统有足够医护人手,以达到纾缓公营医疗系统及照顾弱势群体病人需要为目的,本院支持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辅助医疗专业人员。本院亦期望透过本地大学开办第三所医学院,能继续增加本地医疗职系人员的培训学额。
  • 本院欣喜过去多年政府一直投入资源发展中医药服务,锐意发展香港成为中医中药国际化的桥头堡,我们期待明年香港中医医院投入服务及政府公布《中医药发展蓝图》。本院将积极配合政府推行的中医药政策,继续致力中医师经验传承工作及加深与内地中医药机构的合作交流,为本港中医业界提供高质素人才。
  • 本院作为中西医协作服务的先行者,我们认同将中西医协作服务扩展至更多医院和病种是刻不容缓,本院欢迎施政报告提出扩展中西医协作服务至更多优势病种,并逐步推展「癌症治疗」至所有医院联网。
教育 高等教育

  • 同时,本院亦乐见政府鼓励市场以自资和私营方式改装酒店和其它商厦,增加学生宿舍供应。现时非本地生人数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有关措施将能满足非本地生的住宿需求,为他们适应来港生活提供更适切支援,有助本院吸纳更多海内外学生。
  • 本院非常支持香港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向留学生宣传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提供诱因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港,以开拓本港学生的国际视野。本院期望透过「留学香港」的品牌效应,积极拓展在东盟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海外生源,循序渐进吸纳更多国际学生,推动校园的多元文化。
  • 本院亦欣悉政府已预留至少80公顷用地,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本院早前已向政府表达意向,积极争取于「北都大学教育城」兴建综合型新校舍,同时亦致力与全球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期望于教育城开拓更多品牌课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项目。
  •  本院亦欢迎政府推进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东华学院现时正积极筹备成为私立大学及应用科学大学,同时已经以附属成员身份加入应用科学大学联盟,将共同宣传推广,提升职专教育在社会、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本院亦感谢政府推出新一轮15亿元的「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有助东华学院透过计划争取更多资源,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提升学院的研究水平。

 

中、小学、幼稚园及特殊教育

  • 政府成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深化推展爱国主义教育,又更新《香港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和相关科目的课程框架,并且为学校提供不少于30个「红色资源」行程,丰富内地交流及考察活动的内容,更为参加「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幼稚园,提供一笔过津贴,透过家校合作推展国民教育。本院对有关措施深表欢迎。
  • 另外,施政报告除了提及为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亦推动开展国家地理课堂示例试教计划,并开发国家地理资源库。本院相信有关措施必能强化本港学校在国家历史及地理方面的学与教,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
  • 本院十分认同在校园内外推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并深信相关政策将能更深刻具体地加强新一代对国家的认识及民族认同感。本院过去两年均积极参与「心系家国」系列活动,今年亦应教育局邀请继续合作举办「心系家国3.0」活动。同时,本院近年亦持续推动历史及地理科教师的内地交流。
  •  另一方面,随着公营学校的学位逐渐供过于求,本院建议政府亦可以考虑让本地学校有条件地取录来自内地,以至中东及东盟地区的学生,让他们来港就读中小学。相信这个措施对促进民心相通有莫大裨益,长远而言亦可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人才交流。
  • 本院建议政府能更进一步推动中小学与中东及东盟国家地区的交流,并在过程中加深他们对中东及东盟地区的认识,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以至现代发展,以进一步为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创造条件。本院近年经常举办「一带一路」访问交流团,曾经带领学生到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萨克斯坦斯坦,以及我国新疆等地,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 本院十分认同将香港打造成为一个「无处不旅游」、充满体育盛事的活力城市,并相信必须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对香港文化的熟悉和热爱。本院历来积极推动学生深入了解香港的历史及文化,亦通过「东华三院学生文物保护大使计划」等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对香港历史古迹的保育意识,从而加深他们对香港的情感和认识。同时,我们亦积极推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包括武术入课堂、「有品足球大使」计划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 本院向来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亦与多所内地院校合作,推出不同内容的教师培训,并组织不同交流活动。本院十分欢迎施政报告提出拨款20亿元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持续优化和开展教师培训及交流的专案。本院今年已经派出校长和老师参加以先导计划形式举办的「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培养推动学校进行创意教育的领军人。对于开展数字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以至进一步发展STEAM教育等方面,本院深信教师专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将有力地帮助本港培养课程设计、课程发展,以及设计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师人才。
  • 此外,政府亦配合创科发展的需要,优化初中科学科课程,同时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先导计划。本院认为相关政策切合时代发展所需,亦期待本港未来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以至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范畴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与教师的身心灵健康

  • 本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务中心多年来致力为学童、教师及家长提供精神健康的咨询及培训服务,并将积极配合施政报告提出对支援青少年情绪健康、加强教师培训和家长教育的各项措施,推出切合所需的服务。
  • 该中心的「青少年及家长情绪抗逆力」支援计划,于上个学年已服务数百名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中心亦在今年举办名为「心灵导航」的校园展览及正向心理活动。本院将继续配合施政报告的政策,提供丰富而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务。

 

社会服务 Ø   安老服务 

长者精神健康

  • 本院欢迎政府推出医、教、社的协作服务,加强支援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另外,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抑郁及自杀问题也不可忽视,本院希望政府加强关注长者的精神健康,包括增加资源推出针对性服务或专门服务单位,提供预防性服务并及时应对高风险个案。

推动跨境养老

  • 本院十分支持政府未来继续深化一系列支援跨境养老的措施,包括优化及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增加服务提供院舍的数量并分担长者在内地部份的医疗费用;扩展「长者医疗劵大湾区试点计划」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利用医健通平台,扩大跨境医疗纪录互通;推出试验计划资助综援受助长者入住指定内地院舍;及研究让长者在内地银行领取政府的援助等。同时,为确保内地机构的服务质素,本院建议政府制定服务标准及监管机制、院舍认证机制等。此外,建议政府加强长者在内地的医疗福利,例如提供遥距医疗服务、扩大医疗劵面值及适用范围等。
  • 另一方面,本院建议政府考虑制定特别措施去协助有兴趣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营运者,能更易于大湾区设立合符资格的安老院,包括顺利通过所需的行政关卡,例如取得所需许可和认证、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与内地当地政府机构和相关机构联系等。

 

晚期照顾服务

  • 本院支持政府持续加强对末期疾病病人的晚期照顾服务,包括在居处离世的配套措施及加强生死教育,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素。而就安老院推行居处离世,本院期望政府尽快落实《维持生命治疗的预作决定条例草案》的立法工作及相关执行细节,并建议政府考虑提供支援或资助给安老院发展相关服务,例如加强医管局外展老人科服务对临终院友的医疗支援、提供额外资源给安老院提供员工培训及环境改装等。

安老服务人力资源

  • 本院乐见政府会继续推行「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以纾缓安老业护理人手短缺的问题。此外,本院亦欢迎政府在未来一年全面检讨院舍康健人手的技能和资历要求,例如为现职保健员增设晋升职级,并放宽护理员报读进阶训练证书课程的学历要求,以挽留人才及吸引新血。另一方面,针对护士人手短缺,本院建议政府考虑就引入非本地培训护士设指定培训机构、学院或课程名单,以确保专业质素。

独居长者接种疫苗

  • 本院支持利用地区网络来鼓励和支持区内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接种所需疫苗,在地区网络层面上,建议可加强医社合作,安排医护团队可外展到中心或长者家接种疫苗,从而提供必要支援。

发展银发经济

  • 本院支持政府发展银发经济措施,这不仅能提升长者的生活质素,还能为社会带来新商机。政府成立「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能有效集成资源,推动乐龄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化及能够创造一个长者友善的社会环境,让长者能够享受更美好的晚年生活,我们建议可设立网上互动平台去了解长者的真正需要,或透过与学院合作去设计一些符合长者所需的乐龄科技产品,使资源可更集中运用。

长者友善设计

  • 本院欢迎政府于分阶段通过修订法例、指引和作业备考落实长者友善设计要求,以及制订「长者友善楼宇」认证计划,鼓励私人项目主动采纳更多长者友善设计。本院期待政府在制作相关指引及要求时咨询业界专业人士、长者服务机构及长者和护老者的意见,多角度了解长者的实际需要。

Ø   复康服务

增强残疾人士支援

  • 本院欢迎政府提出在全港设立14间「综合社区康复中心」,增加服务名额及在新界东增设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期望能更到位及因应个别残疾人士的需要及康复进度提供适切支援。
  • 本院欣悉政府提出增加约1,040个日间、住宿及学前康复服务名额,并研究在空置的幼稚园校舍设立特殊幼儿中心,相信能纾缓学额不足情况。
  • 本院认同政府设立「爱心雇主」奖章,表扬积极聘请残疾人士的雇主,以推动成立更多聘用残疾人士的社企。本院亦认同需优化庇护工场及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的服务和训练模式,为残疾人士构建更佳的职业康复训练阶梯。

促进精神健康

  • 本院欢迎政府提出制订「精神健康分层护理模式」,令专业人士及早跟进精神病患个案。本院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现时已就「精神健康分层护理模式」试行分层个案管理。
  • 本院认同延续及优化学校为本的三层应急机制,此机制能够为前线人员提供清晰的介入方向及指引,精准地为处于精神健康危机的青少年及早提供支援。
  • 本院欢迎政府提出设立「精神复元人士过渡支援服务队」,支援轮候中途宿舍服务的离院人士及增设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我们认同应该给予正轮候中途宿舍的离院人士更多支援,例如增设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以处理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

Ø   社会创新

社区客厅

  • 本院支持政府计划明年新增3个社区客厅,进一步扩大受惠人数及人次。由本院营运的土瓜湾社区客厅的旗舰项目已于2024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为现时全港最大的社区客厅,每年为600户九龙城区劏房户提供额外生活空间,现时的会员对社区客厅的设施及服务反应十分正面。

支持青年购买资助出售单位

  • 本院欢迎政府推出青年置业政策,协助年轻人购买资助出售房屋,减轻其上楼的负担,满足青年拥有自己居住空间的渴望。青年储蓄置业计划更可协助青年提早达成置业心愿,令他们可以更早开始规划未来,建立稳定的生活基础。

加快青年宿舍项目

  • 东华三院全力支持政府「青年宿舍计划」,我们相信有关专责小组定能提供针对性支援和技术建议,进一步增加宿位。同时,我们希望政府在物色合适的酒店参与计划时,能考虑到居住空间的面积,确保提供的宿位能够满足青年人的实际需求。
  • 本院将积极与民青局、发展局及各相关部门协调及商讨,期望本院辖下位于上环的青年宿舍计划能于2027年第3季落成。本院建议青年宿舍计划可配套青年置业政策一并推行,在青年人能储蓄足够置业资金前,为青年人提供较市值租金低的独立生活空间。

Ø   青少年及家庭服务

加强支援青年发展

  • 本院欢迎政府推出「青年生涯规划活动资助计划」,继续优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并持续推展内地及海外交流和实习计划。本院设有2间青年共享工作空间,亦推行由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下的「燃点梦想」青年创业计划,定期举办青年生涯规划活动和创业讲座,与大湾区多个初创基地有战略合作协议,协助青年深入认识国家发展大势及把握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培育人才,扩大青年发展空间

  •  本院辖下6间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及以青年全人发展为目标的「东蒲」,持续举办具启发创意和多元性的青年活动,协助青年展示才能及扩大其发展空间。本院位于东蒲的国际交流营舍亦积极邀请国内及海外青年圑体和表演者到港汇聚交流,开拓本港青年国际视野及推动本地青年文化艺术交流。

增设社区亲子中心

  • 本院支持《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条例》立法,并会积极配合特区政府推行保护儿童的服务。为了及早识别有潜在虐儿危机的家庭,且有效支援家长的亲职需要,本院支持特区政府开设「社区亲子中心」,以游戏为本方式促进亲子互动,从而向有需要的家庭灌输正向育儿方法,以保障儿童的福祉及减少虐儿事件的发生。

促进家庭和育儿

  • 本院欢迎政府持续增设资助独立幼儿中心,增加日间幼儿照顾名额,为双职父母及有照顾困难的家庭提供支援。本院建议政府进一步提升对资助独立幼儿中心的资助额,从而提升日间幼儿照顾服务的吸引力,及为新婚家庭提供有利条件作出规划生育。现时0-2岁日间幼儿照顾服务需求殷切,本院亦建议政府考虑在现时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加设育婴服务。
  • 本院欢迎政府继续推行「家庭教育推广计划」,推广家庭价值和家风建设,措施有助增进家庭幸福及社会和谐。现时该计划每年资助额为8百万元,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资助额,促进各界擕手协力,缔造和谐家庭及社会。

支援照顾者

  • 本院支持政府将「关爱队」的培训计划推广至全港18区,以主动接触和识别社区上有需要的照顾者,促进社区凝聚力,建立相互支援的网络。本院建议政府为「关爱队」成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包括照顾者社区资源知识、长者沟通技巧、紧急应对突发事故方法等,并建立一个有效的服务监测和成效评估机制,适时检视计划的执行效果并进行调整,以回应社区需求。
  • 由本院营运的照顾者支援专线 – 182183会继续和「关爱队」合作,除在房委会属下的所有公共屋邨长期张贴纸本的服务宣传单张及播放电子宣传单张,更可在政府属下各部门的实体场地或办公地点,长期张贴海报,在所有政府部门的网页及社交媒体,以及「智方便」张贴电子海报 (E-banner),以鼓励更多有需要的照顾者使用专线服务。
  • 我们亦支持政府研究设立跨专业的照顾者资料库,配合大学进行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的研究以识别高危个案。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在建立资料库的过程中加强隐私保护措施,定期评估资料库的成效和辨识工具的准确性,以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未来,照顾者支援专线会积极参与相关的工作,并就照顾者之实况分享意见以促进研究的推展。

 

房屋政策 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

  • 本院欣悉特区政府成立「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后,为劏房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从楼宇安全、消防及衞生要求、居住面积、登记住户资料等方面建言献策。本院支持政府立法有效规管劏房,保障劏房居民安全,改善劏房户的生活环境。此外,本院定当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倡导之短中期安置政策,并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服务基层方面的深厚经验,配合营运中的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项目,做好精准支援,为基层家庭及劏房户提供「中转站」,让每个家庭有合适空间居住,落实精准扶贫,共同为基层家庭解决住屋问题谋对策、寻出路。

增加公营房屋供应

  • 本院正落力筹备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的前期预备工作,计划于明年第一季落成;本院亦支持政府继续推出其它「简约公屋」项目,并提供搬迁援助及查询平台,以便利更多居于不适切居所的基层家庭,带来实时改善,减少公屋综合轮候时间。

过渡性房屋项目

  • 本院兴建及营运3个过渡性房屋项目 -「东寓」,分别位于启德沐安街、马鞍山落禾沙里及元朗流浮山,为基层家庭提供负担到、住得好、活得更好的安乐窝。位于「启德‧东寓」及位于马鞍山的「乐和‧东寓」已顺利入伙,合共提供955伙。而位于元朗流浮山的「流浮‧东寓」亦预计于2025年第一季竣工,将另外提供约1,233个单位。

立法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位出租制度

  • 本院全力支持各项改善基层住屋环境的政策,并与简约公屋、社区客厅及租务管制条例等措施协同推进。相信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立法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位出租制度,将有效、有序地解决日益严重的「劏房」问题,并为进一步改善基层住屋情况。我们建议政府可在立法及执行过程中,考虑设立合理的宽限期,以保障目前居住在「劏房」的基层家庭能够有充裕时间寻找合适的替代住宿单位。

 

历史文化、传统保育与传承
  • 本院欢迎政府持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辖下档案及历史文化办公室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透过宣扬东华自成立以来与国家不同地区的合作和联系,强化中小学的中国历史和国家地理教育的理念。
  •  本院支持施政报告提出的「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计划,以及成立「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将香港打造成为首选旅游目的地,我们鼓励旅游业界运用本院丰富的历史资源及辖下多座香港法定古迹、历史建筑及庙宇等,开发具特色的深度历史文化游路线,迈向「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目标。
  • 本院支持成立「中华文化体验馆」,续办「中华文化节」和中国通史系列展览,会继续与「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合作,宣扬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市民的国民身分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会积极举办多元历史文化活动,考察国内文博机构及历史文化遗迹,宣扬东华慈善乃至当中的中华文化内涵,加强属校师生及本院职员对香港和国家的归属感。
  • 本院属下管理港九各庙宇及黄大仙签品哲理中心,一直以来除了肩负满足市民对中华传统习俗及信仰需要外,亦是各区重点历史建筑地标,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
  •  本院支持政府提升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并会积极与本地及海内外文博机构、跨媒体合作策展及举办活动,推广东华的历史文化及蕴藏香港重要历史的东华档案。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逾百五年,东华三院在医疗、教育、社会、历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务方面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380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37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及1个社区药房、60个教育服务单位、246个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复康及社会企业/创新的社会服务单位,3个过渡性房屋计划、1个地理空间实验室(营运伙伴)1个回收便利点、两个肩负守护和保育本地历史文化重任的服务单位,分别为东华三院文物馆和东华三院何超蕸档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4个提供殡葬及庙祀服务的公共服务单位。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857 与东华三院企业传讯科联系

相片1:

相片1: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回应2024年《施政报告》

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回应2024年《施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