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三院

Media Centre

东华三院回应2025/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

(香港,2025年2月28日)东华三院支持财政司司长于本周三(2月26日)发表的2025/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及政府在面对公共财政压力下,提出「强化版」的财政集成计划,透过开源节流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开支、精简人手及善用科技,提高运行效率等,以支持香港的长远发展,并竭力减少对社会民生服务的影响。

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表示,政府面对相当的财政压力,社会需要同舟共济,共渡时艰。本院会全力配合政府政策,审慎制订适当、有效的财政措施,确保资源用得其所。她亦支持政府持续促进公共医疗、长者安老、保护儿童政策、青年及妇女发展等范畴,包括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服务及中西医协作项目、加强对社区及院舍长者的支援、增加公营房屋的供应量,并推动青少年在创科领域的发展,致力培育未来人才。

邓明慧主席称:「东华三院会继续积极创新及优化辖下医疗衞生、教育、社会福利及房屋民生项目等多元化服务,以关顾不同阶层的社群需要。我们妥善及适当地运用公共资源,与各界同心协力应对挑战,为构建更美好的社区作出贡献。」

东华三院一直积极支持政府多方面政策,包括今年年中起逐步展开中西区地区康健中心及三所乐妍站的营运工作,协助推展基层医疗服务。本院将继续与房屋局等部门紧密合作,营运位于启德、马鞍山及流浮山的『东寓』系列过渡性房屋,以及元朗攸壆路的简约公屋项目,为基层家庭提供适切居所,让市民安居乐业。

另外,为配合政府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工作,本院获社会福利署资助,将开展「家心爱—保护儿童支援服务」,为受虐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面支援,协助他们重建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本院亦欢迎政府推出「『智』为学理」先导计划,推动学校在初中科学科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此外,本院辖下的文武庙、油麻地天后庙等历史古迹,亦会参与旅游宣传活动,支持旅游发展局推动本地特色旅游的方向,期望一同吸引游客来港,刺激经济。

就《财政预算案》个别的政策措施,本院的回应详列如下。

 相关范畴 回应
医疗衞生
  • 本院支持进一步开展中西医协作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的先导项目,积极配合并调动医师参与相关服务。
  • 本院积极参与衞生署新开展的牙科服务,让受惠群组人士接受适切的牙科服务。
  • 本院支持政府继续投放资源于中医药发展基金,让中医传承与创新持续发展。
  • 就增加医学生培训学额、引入非本地培训的医护人员及开展人才交流培训项目,本院表示支持,让本地医疗可以持续优化。
  • 本院成功竞投中西区地区康健中心及三所乐妍站的营运合约,将于今年年中起逐步展开营运,东华三院亦会继续支持政府各项基层医疗服务。
教育
  • 持续投入教育资源  提升教育质量

政府过去十年对教育持续投入,教育经常开支累计增加36%,显示政府对优质教育的重视和承担。2025-26年度教育拨款占政府总开支13.7%,也体现了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坚定承诺。本院将继续配合政府政策,善用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 专上教育新措施

为推动科研创新,政府推出15亿元的新一轮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可望鼓励更多机构支持院校研究工作;同时,政府设立「香港未来人才深造奖学金计划」,为修读指定研究院课程的本地学生提供奖学金,有助于培养高端人才,支持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院对此等措施均深表欢迎。

政府不遗余力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打造「留学香港」品牌,提升香港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其中修订《专上学院条例》,逐步放宽自资专上院校内地学生限额至40%,并落实新一轮批地计划,以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这将有助促进自资院校为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作更大贡献。

  • 加强支援学与教

本院向来重视国民教育及三法〈宪法、基本法、国安法〉教育,十分支持政府进一步推展国民教育,优化课程框架并提供优质资源,提高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和国民身份认同的成效。

此外,本院欢迎设立「推广自主语文学习(英语及普通话)一笔过津贴」,并支持「初中其它语言先导计划」。这将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经历,提升竞争力。

在提升学生科技素养方面,政府推出「『智』为学理」拨款先导计划,推动学校在初中科学科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为提供拨款予获批学校,推动教学创新,十分切合培养科技人才的需要。

  • 支援学生身心健康

本院多年来投入资源成立教育心理服务中心,建立跨专业团队,支援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院十分认同政府推广《4Rs精神健康约章》及相关措施,推出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教师培训及家长教育课程,并将继续与政府携手合力,全面提升学生、教职员及家长的身心健康。

  •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本院欢迎以「加强宿生个人照顾津贴」取代现时的「个人照顾工作员津贴」,可望为特殊学校提供更大弹性,优化宿生的照顾服务。

本院支持政府集成部分津贴及调整发放安排,例如「全方位学习津贴」及「姊妹学校津贴」等,相信能让学校更灵活运用资源,以达致良好效益。长远来说,政府成立专责小组研究改革及集成学校津贴,考虑以整笔拨款形式发放资源等,亦将有利学校灵活运用资源以达致持续发展的目的。

本院会一如既往与政府紧密合作,确保各项政策顺利实施,为香港的教育事业和长远发展贡献力量,并且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协助香港发展高质量教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社会服务
  • 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及社区照顾服务券

本院欢迎政府在下年度将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总数增至6,000张,而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的数量亦增加至12,000张,让更多符合资格的长者能够享用适合的照顾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和社会参与度,并减轻照顾者的照顾压力。

  •  改善康复服务

本院认同政府分阶段在全港设立14间「综合社区康复中心」,以个案管理模式为有中度至高度照顾需要的残疾人士,提供灵活的综合社区支援服务,并增设1280个残疾人士日间社区康复及家居照顾服务名额。以上措施集成了不同模式的社区支援服务,相信更有效为残疾人士提供到位支援。

  •  加强支援残疾人士

本院欢迎政府将「优化职业康复服务试验计划」恒常化,令更多的职业康复服务使用者受惠。此计划能按残疾人士的个人兴趣及能力提供培训,啓发他们的潜能及提高就业机会。

  •  保护儿童

本院支持特区政府对保护儿童工作的决心,订立《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条例》,透过每年额外拨款逾1.8亿元,增加儿童紧急留宿的宿位及加强对受虐儿童和其家庭的专业支援,为儿童筑起更全面的保护网。本院儿童之家服务乐意支持特区政府,为有紧急住宿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适切的支援。

为支援特区政府对保护儿童工作的措施,本院获社会福利署资助,将于2025年3月1日开展「家心爱—保护儿童支援服务」,为受虐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面、专业且贴心的支援,协助他们走出困境,重建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  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

本院欢迎政府发展银发经济措施,首先鼓励商界向长者提供折扣和优惠,提升其消费意愿,增强经济活力。其次是发展银色产业,推动乐龄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第三,推动银色质量保证,对乐龄产品进行认证。此外,协助长者进行妥善的财务规划,并推广适合的退休理财产品,改善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最后是透过再培训和再就业方案,充分发挥长者的潜力,释放银色生产力。

  •  长者友善的电子银行服务

本院欢迎金管局与香港银行公会携手推动长者友善的电子银行服务。通过提供专门为长者设计的界面及简化的操作流程,让他们能更轻松地管理财务及进行日常交易。

本院希望政府能同时加强长者使用电子银行服务的配套帮助长者熟悉电子银行的使用方法,例如可透过「友智识」长者数码共融计划,于每区的社区支援点或全港的长者地区中心及长者邻舍中心举办工作坊及设立服务台,让他们得到及时帮助,提升长者使用该服务的信心。

  •  二元乘车优惠计划

本院理解政府在财政赤字的压力下,实施二元乘车优惠调整方案,由于这项调整能影响长者的日常出行,因此本院建议设立一个定期检讨机制,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及长者的需求进行适时的调整。

  •  加强与大湾区城市联动︰青年交流

本院欣闻政府持续关注青年发展,放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参与资格及上调津贴。本院重视青年多元发展,定期为青年举办生涯规划及创业培训,透过2间共享工作空间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支援,亦在青年发展基金支持下推出「燃点梦想」青年创业计划,带领青年人了解大湾区创业及就业机遇,并与大湾区多个初创基地有战略合作协议,让青年以宏观视野,把握发展机会。

  •  打击非法赌博

本院乐见特区政府有意规范篮球博彩活动,从而打撃非法赌博活动。本院自2003年起,透过专业服务,协助赌博人士及其家庭解决因沉迷赌博而衍生的问题,并重建平衡、和谐的生活,我们会继续加强社区预防赌博教育,提升公众对赌博祸害的意识。

房屋政策
  • 本院乐见政府觅得足够土地,满足未来10年公营房屋单位的供应目标,将有助降低轮候公营房屋的时间。本院将继续与特区政府紧密合作,营运位于启德、马鞍山及流浮山的『东寓』系列过渡性房屋,继续为基层家庭提供适切居所,共同改善居住环境,让市民安居乐业。
  • 本院支持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提议进一步优化土地用途,在适当时机作策略性调整,包括将部分商业用地改划作住宅用途,令土地用途更具弹性,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
  •  本院欢迎政府放宽从价印花税,将征收100元印花税的物业价值上限由300万元提高至400万元,期望此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年轻及基层家庭的置业成本。
环保政策
  • 本院支持政府提出多项环保措施,包括增拨1.8亿元扩充全港住宅厨余收集设施及回收网络,启用首座都市固体废物转废为能设施「I·PARK1」,及推出资助计划鼓励业界安装电动车高速充电桩。相信上述措施能有效推广环保生活,鼓励转废为能,助力实现「零废堆填」及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共同建设绿色社区。为推动环境保护,本院将积极参与相关计划。
文化及保育
  • 本院支持特区政府推动本地文创产业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结合创科元素的文创企业,为香港创意产业链带来更多机遇。本院积极参与推动文创发展,举办大型文创设计比赛,并于全港各区举办创意工作坊、导赏活动及讲座,旨在发掘和培育本地文创人才,促进文创产业的普及化和产业化。
  • 本院欢迎在九龙公园内设立中华文化体验馆,并会积极推广中华及东华文化,增进市民对相关范畴的认知。
  • 本院欣闻预算案中建议北部都会区预留用地建设文化设施,亦保存传统乡镇及历史人文资源。本院会继续东华历史文化保育工作,确保人文资源得以传承。
  • 本院将继续推广爱国教育,并与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合作,推动相关政策。
传统服务
  • 本院全力支持政府向旅游发展局拨款12.35亿元,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及《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
  • 本院多年来配合旅发局推动本地特色旅游,辖下的文武庙、油麻地天后庙等历史古迹参与旅游宣传活动,吸引大量游客。这些古迹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遗产,展现本地传统文化。
  • 未来本院将继续与旅发局合作,挖掘和推广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游客体验香港的独特魅力。
资讯科技
  • 本院响应政府推动善用科技开源节流的政策,本院将继续深化数码转型策略,系统化推动行政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措施包括:

(1) 积极导入行政工作流程自动化,针对周期性强、规则明确的  行政工作,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2) 开发自助服务平台,提供个人化的电子单据管理功能,如薪资明细和税务凭证,简化处理繁复报告及节省分发流程,大大减少纸张的耗用。

  • 有关措施将有效提升行政效率,精简程序,有助达致节流目标。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逾百五年,东华三院在医疗、教育、社会、历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务方面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380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37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及1个社区药房、60个教育服务单位、246个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复康及社会企业/创新的社会服务单位,3个过渡性房屋计划、1个地理空间实验室(营运伙伴)1个回收便利点、两个肩负守护和保育本地历史文化重任的服务单位,分别为东华三院文物馆和东华三院何超蕸档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4个提供殡葬及庙祀服务的公共服务单位。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40 6355与东华三院企业传讯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