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三院

Media Centre

东华三院155周年志庆——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集新书发布会
传承百年医术心得 推动香港中医专科发展及中西医协作治疗

(香港,2025年3月13日)东华三院自成立全港第一所华人医院——东华医院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赠医施药」的宗旨,为市民提供全面的中医治疗服务,并率先在香港展开中医专科及中西医协作治疗的服务,广受大众欢迎。适逢东华三院155周年志庆,汇集众多资深中医师行医心得的两本中医药书籍已于上月(2025年2月)出版,并在今日举行新书发布会,分享本院在中医药服务和经验传承的丰硕成果,以及未来发展。

两本新书内容涵盖临床实例分析及实用药方,为专业中医师及病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其中,《东华三院资深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集(第一辑)》,结集24位资深中医药专家的临床心得,涉及传染病、针灸推拿及多个专科范畴,并记录了东华三院中医药专家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的经验;而《朱丹东华中医二十年》则聚焦朱丹医师在东华三院行医20年来的历程,重点分享肾病的中西医协作治疗模式及疑难病治疗,并记录以中医治疗慢性肾病、减少类固醇副作用,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素方面的疗效。

引入内地中医专才 积极培训本地中医师

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致辞时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东华三院作为本港中医药发展的先驱,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开展中西医协作的治疗服务,并设立中医药专科中心、中药检验中心等,致力推动香港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与专业化。时至今日,东华三院先后成立6间中医药专科中心,属下中医单位每年平均服务超过60万人次,当中免费中医普通科门诊的受惠人数便达15万人次。邓主席说︰「今年是东华三院成立155周年,我们将持续扩展中医药服务,包括增设第4间中医流动诊所、扩展社区中医诊所及院舍外展服务,并继续开展中西医协作住院服务及会诊服务,弘扬中华传统医术与智能。此外,广华医院完成第二阶段重建后,将计划筹备以中医中药为主体治疗的中医病房,预计病床数目超过50张,期望与时俱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指出,东华三院十分重视中医药临床经验及学术传承,先后与本港三间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辖下的中医药学院合作,成立中医教研中心,兼备教学、科研及服务的功能。同时,东华三院自2001年起积极引进内地中医专才,透过成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及其它专科学术项目,进一步栽培本港中医临床人才。多年来,本院属下各个中医服务单位为本港中医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累计约500名学生受惠,亦先后招聘360名中医本科毕业生,提供在职培训,发挥传承经验知识的精神,让他们透过跟随资深医师学习,及得到专业临床指导,培育他们成为本港中医临床服务的骨干成员。

开创先河 设立中医专科门诊

广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主任李扞东教授表示︰「东华三院于2001年与本地大学开办全港首间中医药专科中心——广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提倡专科专病的诊症模式、优质的中医药治疗,由初期引入外科、妇科,以至后来开设儿科、肿瘤科、呼吸科,让不同患者能够得到适切的治疗。近年,6间中医药专科中心每年总服务人次超过35万。至2006年,东华三院进一步优化服务,东华医院及广华医院成立『中西医药治疗中心』,为西医住院病人提供中医药治疗服务,更好地融合中西医疗协作,深受病人及家属支持。」

《东华三院资深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集(第一辑)》其一章节,总结20个病例探讨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期接受中医治疗的成效。以46岁的陈女士为例,她2020年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病情一度危殆,需转入深切治疗部并切开气管辅助呼吸。住院共一个半月后出院,她仍感到疲倦乏力,步行后感气喘,不能上楼梯。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遂以益气养阴汤进行治疗。经过3个月的中医药调理,陈女士已能徒步上6层楼梯,疲倦及气促症状完全消失,康复痊愈。

东华三院顾问中医师朱丹医师在会上分享:「中西医协作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提高治疗成效。东华医院2009年开始在肾内科推行中西医会诊模式以来,对慢性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打破了坊间对肾病患者接受西医治疗期间,避免服用中药的误解及疑虑。书中总结了30个与肾病相关的经典病案,患者服用中药长达3至10年以上,记录他们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为中西医协作治疗提供了实例支持。」

朱丹医师分享,其中一名20岁肾炎及肾衰竭患者需长期服用大量类固醇,自2004年开始接受中医药治疗后,逐步减少类固醇的剂量。该患者最初每日需服用60mg类固醇以抑制肾小球的免疫反应,但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随著中医药的介入,类固醇剂量逐年减少,至2016年后稳定在每日4mg,并配合每周两剂中药,身体机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现时东华三院设有2间中医普通科门诊部、6间中医药专科中心、3间中医流动诊所、2间社区中医诊所、5间中西医药治疗中心、1间中央煎药中心及1间中药检验中心。未来,东华三院将继续深化与本地及内地中医药机构的合作,在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推动更多项目,造福社会,惠泽市民。东华三院亦推出近20种药膳汤料、3种保健茶包,并研发中药膏方及外用膏药,配合不同市民的需要。

东华三院中医服务里程碑

1872年 成立全港第一所华人医院——东华医院,使用中医中药为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治
2001年 与本地大学开办全港首间中医药专科中心——广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
2003年 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中西区成为首间接受医院管理局资助的三方合作中医教研中心
2006年 于广华医院及东华医院设立中西医药治疗中心,展开中西医协作服务,同年亦成立中药检验中心,负责中药测检、鉴定工作
2009年 成立首间以「治未病」预防保健为宗旨的东华三院王泽森上医馆
2011年 设立第一间中医流动诊所
2014年 成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由国家名老中医实行专科专病临床教学,栽培本港中医人才
2015年 设立东华三院李恩李鋈麟父子中央煎药中心,是首间由非牟利机构营运及具规模的中央煎药中心
2017年 成立首间社区中医诊所「东华三院六福集团中医诊所」
2025年
至2028年
将增设第4间中医流动诊所,进一步扩展中医服务网络;广华医院完成重建后,将筹备以中医中药为主体治疗的中医病房,预计病床数目超过50张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逾百五年,东华三院在医疗、教育、社会、历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务方面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380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37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及1个社区药房、60个教育服务单位、246个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复康及社会企业/创新的社会服务单位,3个过渡性房屋计划、1个地理空间实验室(营运伙伴)1个回收便利点、两个肩负守护和保育本地历史文化重任的服务单位,分别为东华三院文物馆和东华三院何超蕸档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4个提供殡葬及庙祀服务的公共服务单位。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453与东华三院企业传讯科联系

  图一为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中)、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左二)、广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主任李扞东教授(左一)、东华三院顾问中医师朱丹医师(右二)及东华医院副医院行政总监暨内科顾问医生雷声亮医生(右一)于新书发布会上,分享东华三院在中医药发展与传承方面的丰硕成果。

图一为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中)、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左二)、广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主任李扞东教授(左一)、东华三院顾问中医师朱丹医师(右二)及东华医院副医院行政总监暨内科顾问医生雷声亮医生(右一)于新书发布会上,分享东华三院在中医药发展与传承方面的丰硕成果。

图二为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左四)联同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左三)、东华三院医务科主管李爱清女士(右一),以及参与编撰新书的中医师、医生于新书发布会合照。

图二为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左四)联同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左三)、东华三院医务科主管李爱清女士(右一),以及参与编撰新书的中医师、医生于新书发布会合照。

图三为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右)、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左)支持本院两本中医新书出版并分享本院的中医药发展。两本新书分别是《东华三院资深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集(第一辑)》及《朱丹东华中医二十年》,于东华三院辖下中医诊所、各大书店、「一本」网购平台、红出版网上商店等均有发售。

图三为东华三院主席邓明慧女士(右)、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先生(左)支持本院两本中医新书出版并分享本院的中医药发展。两本新书分别是《东华三院资深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集(第一辑)》及《朱丹东华中医二十年》,于东华三院辖下中医诊所、各大书店、「一本」网购平台、红出版网上商店等均有发售。

图四为资深顾问中医师指导年轻中医师,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图四为资深顾问中医师指导年轻中医师,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图五为东华三院推出多款自家品牌「药膳汤料」,选用优质中药材,配合不同市民的需要。

图五为东华三院推出多款自家品牌「药膳汤料」,选用优质中药材,配合不同市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