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二年 三月号
- 1917年出入院总册带来的启示
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梁其姿教授,于1月21日假香港历史博物馆以「从准备死亡到迎接生命 - 广华医院档案所透露的二十世纪初港人生活中的医院」为题,阐释早期华人的医疗观念及其变化。
梁其姿教授主讲 「从准备死亡到迎接生命 - 广华医院档案所透露的20世纪初港人生活中的医院」讲座。
清末民初,西医士把医院模式引入华人社会,最早有东华医院、广华医院等以中西医治疗病患,由于医院同时亦照顾不治者的后事,初期华人多认为医院象征不祥。但广华医院珍贵的档案透露了在20世纪初,华人医院的社会角色逐渐转变。
梁其姿教授解释道,在19世纪中期,香港没有为华人而设的医院,加上政府急需整顿衞生以及处理华人死亡问题,促使东华医院于1870年成立。她以广州人民第一医院前身的方便医院为例,该院在1890年代鼠疫肆虐时,在医院后方堆积了很多死者遗体,其后更设部门专责为殁者造棺材。由于医院肩负救病拯危的工作,经常接收大量传染病患者,当时无药可治的流行病与传染病又非常多,如鼠疫、疟疾、肺结核、麻风、脚气、霍乱等肆虐香港多年,多数病人住医院求诊时已病入膏肓,加上初时住院病人死亡率偏高,难免令医院为不祥之地的看法根深柢固。
随着九广铁路(英段)于1910年通车,九龙半岛的人口随即大量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相对上升。当时九龙区并没有任何医疗设施,梁其姿教授认为东华医院成立四十年后,于1911年成立的广华医院是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改变医院在香港社会的角色。
当年广华医院接收油麻地痘局,负责当地的种痘工作,并于1910、1920年代广派政府注册痘师往大埔、上水、沙头角等地为幼童赠种洋痘。20世纪初,香港人口男多女少,求诊者多数是男性。随着住院病人死亡率大幅下降,加上广华医院中西医兼备,市民对医院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当时广华医院的病人主要以居住于油麻地,旺角及尖沙咀为多。另外,妇产科的发展对医院的社会角色亦引起变化。早期较少华人到医院分娩,到了1922年,全港共有二千八百名孕妇到医院分娩,比1917年多约三倍。有见及此,广华医院于1925年正式开班训练西式助产士,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及迎接新生命来临。
踏入20世纪,广华医院不但扩展了东华三院照顾病人与善终的服务,更配合当时社会需要,进一步发展妇产科和接种牛痘以迎接、保护新生命。梁教授指出,从1920年代广华医院的档案及统计数字看来,当时医院已脱离医院予人不祥的印象,转而反映当时社会对新生命、新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