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三院何超蕸档案及文物中心
文颖怡档案库命名典礼
保育及传承珍贵历史文化
东华三院百多年来的发展与香港历史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直担当著文物保育先导者与守护者的角色,肩负起文化保育、守护、承传及推广的责任。该院早于1970年设立东华三院文物馆,去年更以自资物业成立「东华三院何超蕸档案及文物中心」,将东华宝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妥善保存,进而开发该院更多历史文化资源,与民共享。
文颖怡小姐为东华三院第五副主席,今年同时出任档案及历史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令她有一份使命感去为该院的文化保育传承工作出一分力,早前更捐款一百六十八万元支持档案及历史文化基金,为答谢她的慷慨解囊,该院特别将档案及文物中心内的档案库命名为「文颖怡档案库」,并于2月24日举行命名典礼,邀得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SBS太平绅士担任主礼嘉宾。
「文颖怡档案库」为档案及文物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面积约1,500平方尺的独立空间,设有24小时温湿控制及防火系统,妥善保存东华三院140多年来珍贵的历史档案,包括全球独有的东华义庄文献,从1873年至今来自东华医院、广华医院、东华东院及东华三院的年报,由1903年开始的董事局会议纪录,以及反映香港医疗发展史的广华医院医疗档案等。由于广华医院重建工程于去年中展开,为免存放于医院中央的东华三院文物馆的档案及牌匾对联受到影响,该院已顺利将它们迁移至档案及文物中心,其中全部档案现已在「文颖怡档案库」妥为安放,作永久保存。
存放在档案库内的文献档案,不但是历史纪录,亦是追溯社会发展变迁的宝贵印证。当中数以万页计的「东华义庄文献」,是华人原籍安葬历史上一批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不同的原始史料,包括全球华人寄到义庄的信件、入庄申请书和保证书、停棺合约、棺骨登记册、收据及骨殖提单等。资料亦显示出东华义庄在19至20世纪作为全球华人慈善网络中心的特殊地位,勾划出独特时代的华人移民史,而这段历史正正与香港及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文献、文物的修复是长时间的工作,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资源,持续的资助对文物保育、文化传承工作是非常重要。档案库较早前接收了一批由东华义庄移交至东华三院文物馆永久保存的档案,包括以散张出入义庄纪录为主的数千张档案,其状况较差并且一直未有资源处理。该院感谢文副主席慷慨适切的捐款,让该院得以开展相应的修复和数码化计划,令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档案焕发新的生命力,实践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时也希望可利用丰富独特的历史资料,推动品德教育,启发年轻一代从多角度深入了解香港以至华人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历史。
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文化,并让市民大众特别是下一代更加认识香港,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办公室将举办更多公开讲座及学校教育活动。同时,该院亦将传承工作亦不断现代化,透过数码技术,令珍贵的档案文献有了生命,由静置于档案库的纸张,跃然存活在电子媒介。2016年推出的「珍藏‧分享—东华三院文物馆档案」网站www.twmarchives.hk,让世界各地人士都可透过互联网浏览及查找部分东华三院文物馆的馆藏历史档案,利用科技冲破时空地域界限,从而成为过去与社会大众之间沟通桥梁。
东华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港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在过去百多年,东华三院的医疗、教育及社会服务均有长足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为市民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优质服务。现时东华三院共有303个服务单位,包括5间医院、28个中西医疗衞生服务单位、53个教育服务单位及215个社会服务单位,涵盖安老、儿童及青少年、复康及公共服务;另东华三院文物馆负责宣扬东华三院历史、修复和保存机构档案以推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并设立东华三院档案及文物中心,让珍贵文化资产得以储存。
* 完 *
传媒查询:欢迎致电2859 7485与东华三院企业传讯处联系
东华三院主席马陈家欢女士(右九)、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SBS太平绅士(右十)、东华三院副主席暨档案及历史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文颖怡小姐(右十一),以及一众来宾为「文颖怡档案库」揭幕。